來聊聊心臟小白點吧
正式英文名稱叫做Echogenic intracardiac focus(EIF)
很多人不斷問我心臟小白點的問題
在這裡一併說明
以後請爬文不再各別回覆謝謝
先說結論
這是過去歷史的痕跡
以前的研究發現他跟唐氏症的風險有關
但後來隨著超音波解析度的不斷增加
發現盛行率實在是很高
所以最簡單的講法來說
就是不必太擔心啦
很多國家已經不把它當作是一個指標
除非你超音波有其他的發現
不然基本上可以不必理會她
他不是一個疾病
也不會對健康上有什麼影響
充其量就是一個超音波的發現
前面說過了
基本上平常心即可。
這樣講你可能覺得我很混
那我們接下去會再談仔細一點
但如果你是懶人
也相信我
大可以就到此為止不必再看下去
人生光陰有限喔
好
既然你這麼具有學術精神堅持要繼續追根究底看下去
那我就繼續
你可能會問
‘蘇醫師
既然你們覺得這個不重要
那為什麼醫師又要說
這是在恐嚇孕婦嗎?’
原因是這樣子的
假如我們不跟你說
哪一天你到其他地方如果有別的醫師跟你說
‘疑~
你胎兒有看到心臟小白點
之前的醫生都沒跟你說喔?’
靠
這樣我們是不是又中槍了?
很煩很鳥
我也很掙扎
說了會造成大家的疑慮跟困擾
我們也要多解釋好久這種正常的現象
其實心中也是很幹
但不說又怕背後被插ㄧ刀
所以
現在你知道我們的為難了吧?
好的
到這裡
或許你還是很嚴謹
希望知道他的風險到底有多高到底發生了些什麼事
那我們就更學術一點的來說好了
根據目前的文獻
統計上
我說統計上喔
他增加的唐氏症風險大概就是一倍左右(從沒有增加到四倍都曾經有人報告)
這樣說好了
如果你做過早期唐氏症風險
如果你最終的風險值是一萬分之一
那你就把它x2
變成五千分之一
有差嗎?
沒差對吧?
那反過來說
如果你還是很焦慮
甚至已經做了非侵入性檢查(NIPS)或羊膜穿刺
基本上你已經確診了
所以根本不需理會這種風險的評估概念
再多囉唆一下
這些風險值的統計數字其實是過去歐美的文獻統計資料
是過去歷史的研究軌跡
事實上隨著時代的演進和超音波解析度的不斷增加
我們必須承認
心臟小白點被發現的比例愈來愈高
而且亞洲人的數據幾乎是歐美族群的兩倍以上
以我們的經驗大約是落在15到30 %不等
所以
其實在很多地方
包括許多歐美先進國家
早已經不把心臟小白點當作是一個單獨的唐氏症指標了
拜託
放過心臟小白點吧
我衷心希望
今天寫完之後
對這個問題將會是一個華麗的結束
拜託大家了(合十)
蘇醫師愛碎念之苦口婆心: 來聊聊早期唐氏症篩檢吧